【STI專訪】手把手,做工藝!以手作推動地方創生——新竹文創手作協會

「新竹市文創手作協會」成立於2018年,提供手作愛好者持續交流的平台、培養專長與建立事業的地方,並結合在地特色工藝,發揚「文創手作」為宗旨。透過協會配合的工藝師、訓練專業工藝「種子師資」,培育「共好生產者與創意發想者」,將傳統工藝與創意再造,注入新的意念,讓新竹開創新的文化意象。

藉由媒合不同產業,由協會培訓帶給中高齡婦女、弱勢族群等,擁有家庭代工的工作機會,並創造手作和不同通路的商機,藉此達成協會之使命與宗旨。

城隍廟商圈一隅

說到新竹,第一個想到的是被九降風庇佑的風城,其次是新竹科學園區,再者便是「新竹都城隍廟」。在這人文薈萃的城市裡,充滿許多讓人憧憬的無限遐想,而擁有超過兩百五十年的城隍廟,不只作為信仰中心而香火鼎盛,附近小吃與文創店面也不勝枚舉。

「新竹城隍廟是大家來到新竹常常參訪的第一點。考慮到人流量的優點,創辦人原先的皮革工坊就設立在此,周邊的店家、住戶都常常與風趣的老師來往。」 炎炎夏日裡,Pallas一邊推薦附近美食一邊領著採訪團隊慢步前往協會開設的實體店面。

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的她,大學時參與地方創生、文創相關等等的計畫使她對文化藝術領域有著極大的興趣,在畢業之後也醉心與此,目前在新竹市文創手作協會擔任行銷推廣暨業務開發專員。

在路過了知名鴨香飯後,我們很快的抵達目的地。

在午後的陽光下,外觀猶如文青日式雜貨店的新竹市文創手作協會有著悠閒的氛圍,走進店裡映入眼前的大木桌擺放著皮革及工具,周圍各式玲瑯滿目的商品,除了許多的皮革製品外,從掛在牆上優雅柔軟的植物染絲巾,到陳架上用著肆意筆觸寫著我就爛的文創貼紙,多元商品老少咸宜。

近年來新竹經常舉辦許多文創活動以推動地方創生。各式文創市集、藝文活動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。而文創手作協會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:藉由提供手作愛好者持續交流、培養專長與建立事業的平台,並結合在地特色工藝藉此來發揚文創手作。城隍廟默默地保佑了參拜者,而文創手作協會也默默地推動新竹當地的工藝手作文化。

隱藏在城隍廟旁巷弄中的文創手作協會,前方巷口隱約可看到城隍廟知名美食-阿富滷肉飯。

走入協會內,映入眼前的是擺滿皮革工具的工作桌以及各式各樣的手作工藝品。

用穩定的工作與一技之長,翻轉經濟弱勢婦女的生活

協會的理事長林曉玲是一間皮革工作室-森林的秘密的創辦人,已經在新竹當地耕耘20年,在從事皮革教學期間發現:許多學員提到自己也有其他種類的工藝技能,但僅僅作為興趣無法為自己餬口,更有許多中高齡婦女的學員提及自己在求職上的困難。這些觀察便驅使了創辦人想建立一個能提供人才培訓、創造就業機會及工藝交流的平台,同時更希望能夠協助再就業婦女擁有並發揮一技之長,文創手作協會因此誕生了。

起初因為各種人物力的缺乏,僅能提供皮革的手作技術,但隨著協會的發展,現在已經能提供其他的手工技術,如金工、皮革、藍染、木工…等,甚至也會和其他商家合作推出公益專案,並在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扶持之下提供給二度就業、中高齡婦女族群額外的工作機會,整個協會正在逐漸地往當初設定的願景邁進。

國際勞工組織(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)的報告中指出,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的困難度普遍高於男性,不僅面臨性別角色、職場不平等待遇等問題,許多婦女在家從事無償工作,也被視為理所當然,即使女性選擇進入職場,也應該先以家庭需求為優先考量。另外報告也指出,其實有70%婦女願意投入就業,但因女性必須承擔大量的家事照顧者角色,迫使婦女進入勞動市場的參與率低,或是低薪、部分工時的工作。

而這些問題,唯有提升就業能力與穩定的工作時,無望的生活才能反轉。我們想,文創手作協會透過提供手作技術的培育,以及和其他商家合作,提供婦女二度就業,我想這些都翻轉了那些弱勢婦女的生活,當婦女擁有專業技能及工作機會時,就能逐漸燃起自信心與對生活的盼望,開始想要改變目前生活的困境,並有勇氣過上更加舒適的人生。

外觀猶如日式雜貨店,小巧、溫馨有著悠閒的氛圍。

鮭魚洄游&提供棲地:透過推廣工藝手作文化

除了上述提到會提供給婦女的工作機會之外,協會還有另一個主要目的:推廣工藝手作文化。協會會提許多方面的工藝手作課程給有意學習的人,藉此來培訓在地的工藝師。其中,有許多課程的講師是年輕時期受過協會培訓的學員,藉由協會提供的場地及學員藉此來教學相長。除了提供培訓課程之外,協會本身會和許多不同的品牌合作,提供那些品牌寄賣商品,然而協會又是如何讓這些品牌相信、信賴的?又是如何讓許多品牌願意與其合作呢?

協會早年培訓了很多的學員,這些學員後來出去闖盪時結識了其他不同領域的藝術家、設計師,往往都會提到協會對自身早年的幫助以及協會的理念**「提供良好的平台讓手作愛好者交流與互動,建立文創手作溝通社群,以發揚文創手作風潮」**,因而讓許多設計師、藝術家對協會有了好的印象與基礎的認識,在更進一步會搜尋、聯絡後,有些人因為對於協會理念的認同,而表示對於協會寄賣感興趣而主動合作。

此外,協會在和工藝師合作寄賣時也會擔任顧問的角色。Pallas與我們分享了她在工作中的趣事: 某日她發現,協會旗下的工藝師品牌寄賣的耳環飾品因為只提供耳針式的耳環,很多喜歡這項商品的客人因為沒有耳洞只好空手而歸,非常可惜。她注意到這件事後主動和工藝師進行溝通並建議增加耳夾式的品項,工藝師也採用。後來新增的品項才剛進貨,她才正準備幫商品拍攝商品照時,就被路過的客人掃掉一大半,對工藝師對她都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。

協會寄賣品牌之一「霧的森林」特色為以手工特製紙漿片,結合輕質木板製作耳環。

下疫代,如何面對新挑戰

雖然協會是以課程為主、提供寄賣空間為輔,但還有一項業務是提供展覽空間的租借,因為協會位處在新竹城隍廟旁,人流量巨大,地理位置相當優異,巨大的曝光機會吸引了許多新興的藝術家、設計師。而協會為了支持學生及年輕藝術家族群,不只不收取租金的提供場地,甚至還協助其曝光品牌,希望能藉此培育出更多有志的新興工藝家,也引起更多年輕族群對於手作的興趣。

隨著疫情的影響,協會無法舉辦大型活動,這對其收入產生巨大的影響。目前,協會正在籌措、嘗試線上課程及直播,這部分對協會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。但危機即轉機,如果能更善用線上的資源,也是一個將自身的理念、願景傳達給更多人的機會,不只可以讓大眾認識手作這項藝術,也能讓更多人理解協會的理念以及對於婦女就業;傳統手作;以及地方創生的貢獻。

(本文由STI永續人才孵化計畫第0期第B組同學訪問撰稿,成員包括:陳佑尉、林昰瑞、盧薏安、蔡欣晏、楊韵儀。)

Scroll to Top